胡成旭 | 关于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发布者:周思婕发布时间:2023-05-29浏览次数:14

关于加强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路径的思考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世博艺术与传媒学院 胡成旭

摘  要:供销合作社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光荣历史孕育扁担精神,时代发展呼唤特色文化。供销合作社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国际合作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因素、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导致供销合作社文化趋于边缘化,新时代供销合作社文化亟需传承和发展,增强供销合作社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供销合作事业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新的贡献。

关键词:供销社文化 建设路径 传承与发展


一、供销合作社文化的概况

中国供销合作事业发展已有100年,经历了跌宕起伏、坎坎坷坷的过程。伴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所有制性质的变化、经营业态的变化,供销合作社文化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供销合作社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国际合作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供销合作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供销合作社为革命战争的发展生产、供给物品、从事贸易、传递情报、运送物资,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孕育产生了“献身革命、不畏艰难、敢于创新、勇于牺牲、前赴后继、乐于奉献”的红色合作社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积极发展国营经济的同时,大力发展合作社经济。在此期间,供销合作社以发展生产、保障供给为己任,坚持服务农民、扎根农村、甘于奉献、艰苦奋斗,与社员群众联系密切,利益共享,风险同担,形成了艰苦奋斗、勤俭办社、心系群众、诚实守信的“扁担精神”“背篓精神”。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供销合作社始终坚持为农服务宗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艰苦创业、改革创新、扎根基层,形成了心系“三农”、爱农为民的奉献精神,坚韧克难、勤俭勤勉的创业精神,不断创新、永不言止的进取精神和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合作精神。供销合作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与此同时供销合作社文化进入了大繁荣时期。尤其是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提出了“文化兴社”的发展战略,提出要“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导,在构建合作社文化体系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供销合作社人大胆开拓,锐意创新,逐步形成了“为农、诚信、创业、合作”的新时期供销合作社精神。

二、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特色文化没有形成并未及时更新

供销合作社文化建设和形象塑造面临的最大问题在于公众对于供销合作社的刻板印象。普通人在听到“供销社”三个字时,第一反应就是,那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甚至直接将供销合作社等同于计划经济,人们对于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程存在诸多误解。人们最易将“农村”“落后”“僵化”“陈旧”与计划经济相联系,“偏远”“贫穷”“没文化”也逐渐勾勒出供销合作社在人们心中的形象轮廓,这些刻板印象阻碍了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发展和更新。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时候,作为“计划经济”代表的供销合作社就被不断贴上了负面的标签,这些负面标签造成了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不自信,缺乏荣誉感,抑制供销合作社系统内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进取心,更会造成供销合作社对公众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对优秀人才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进而阻碍合作社事业的发展和推进。

2.文化的传播方式单一陈旧

供销合作社边缘化的问题追根到底是因为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传播方式陈旧、方式单一、覆盖局限。供销合作社历史文化素材的挖掘不够深入,展示方式不够新颖,文化输出多以灌输为主,不能寓教于乐,深入人心,不能了解到公众尤其是农民对供销社文化的需求,需求和认知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无法将供销社文化进行有效传播。

3.文化展馆建设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的展馆,是传播文化的有效途径,供销合作社文化展馆里展示着供销合作社的坎坷历史和辉煌成就。如今,供销合作社展览馆、文化馆、博物馆层出不穷,展览方式简单、展呈角度单一、展览内容雷同,单纯的只是为了建馆,建馆时轰轰烈烈,建成后冷冷清清,这样建设场馆对供销合作社文化的传播起不到实质性的意义,反而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三、供销合作社加强文化建设的优势

1.品牌优势

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供销合作社已有“扁担精神”“背篓精神”这些文化品牌,孕育了具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已在广大群众中树立起了良好形象和口碑。

2.组织优势

供销合作社是自上而下的组织,各级供销合作社对所属企业、单位负有指导、管理、协调以及监督的职能,能较好地整合资源,发挥党、政、工、农、商等优势,共同推进文化建设。

3.网络优势

供销合作社网络上下相连,纵横交错。对内可辐射企业和基层,对外可辐射全国各级省市供销合作社,相互之间可以横向合作,另外供销合作社与农民农村紧密相连,网络覆盖面广,传播文化效率快,前景广阔,潜力巨大。

4.环境优势

广大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精神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供销合作社在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销售等经济服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展供销合作社文化服务,为农民提供精神粮食,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

四、加强建设供销合作社文化的具体路径

1.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

供销合作社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可以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构建供销合作社的诸多虚拟场景,从而给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让供销合作社文化“活”起来。对比传统的雕塑、展板、图片,VR虚拟技术可以突破地域限制,让观众尤其是高校学生可以多维度、多地域的进行了解,感受老一辈供销合作社人留下来的精神内涵。VR虚拟技术一方面可以复刻还原过去的历史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颖手段生动地吸引更加年轻化的观众,对文化传播起到更好的积极作用。

2.利用短视频平台

短视频是当下主流趋势,目前我国短视频用户已达8亿多人,是一个庞大的数据。在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加的时代背景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为传统文化的再创造提供了机遇和平台。短视频具有传播高效、通俗易懂、覆盖面广的良好优势,农户只需一部手机,就可以享受农村文化服务、农业技能培训、农产品推广等丰富信息资源。同时还可以利用短视频将典型事迹、感人精神进行传播和弘扬,让险些被人遗忘的供销合作社文化重返大众视野,加深年轻人对供销合作社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潜移默化地唤醒大众的历史感和文化自觉,让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传承供销合作社精神的队伍中来,支持供销合作社事业的发展。

3.利用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行业已经占据了互联网市场的重要地位,由于其门槛低、互动强、传播快等优势吸引力无数的从业者。作为新兴行业,“直播带货”也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供销合作社可以培训“网红”,这些“网红”可以传播供销合作社文化、传授农业生产技能、宣传特色农副产品等,利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将供销合作社文化和网络直播深度融合,打造区域文化品牌,将独特的地域文化融入农产品和农创产品中,塑造新的供销合作社文化。与此同时加强与农业大学、农业研究院、供销合作社系统内的高校合作,发挥智力、科研力和技术的优势,为供销合作社文化创新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4.利用优秀影视作品

一部优秀的影视作品可以引导观众自发的传递文化、传承精神。《红色背篓》《我和我的家乡》等影视作品都是能很好地反映时代的赞歌。供销合作社系统有丰富的题材和内容,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背篓精神、新仓经验等我们耳熟能详,这些故事依旧能感染着每一代人,让今天的供销合作社人依然坚守初心和使命。所以需要挖掘更多的优秀影视作品,将供销合作社真实的感人故事和时代精神搬上荧幕,必将唤醒每一代供销人的美好记忆,掀起一股新时代供销合作社文化风潮。

五、结语

供销合作社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光荣历史孕育扁担精神,时代发展呼唤特色文化。文化是魂,发展是本。供销合作社要更加主动、自觉地融入时代发展大局,不断加强文化建设,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提高供销合作事业的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努力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作出更大的新的贡献。

我们要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贯彻全国总社“七代会”精神,全体供销人必将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整装再出发,建功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期刊文献:程庆新,《合作社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功能》,经济与管理科学,20098月,P54-56

 [2]期刊文献:李美峰,《论供销合作社企业文化的特点》,河北供销与科技,19964月,P9-11

 [3]期刊文献:吴恒跃,《强化文化建设提升供销社核心竞争力》,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月,P34-36

 [4]期刊文献:杨谦、施祖军,《关于合作社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中国合作经济,20075月,P8-13

 [5]期刊文献:来红,《加强合作社文化建设的对策思考》,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月,P238-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