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淏亮 | 新时代供销社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探

发布者:周思婕发布时间:2023-05-29浏览次数:16

新时代供销社高质量发展路径初探

江苏商贸职业学院军事与体育部 施淏亮

摘  要:新时代供销合作社要沿着建成党领导下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的目标,将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作为关键,解决服务“三农”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最后一公里”难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本文在系统梳理供销社演化脉络和变迁逻辑的基础上,对新时代供销社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浅析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供销合作社;组织定位;优化路径


2020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供销合作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时指出:“供销合作社是党领导下的为农服务的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是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1”这为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与未来指明了方向,一方面,供销合作社作为中国共产党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组织载体,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渐发展起来,在党的百年发展历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为完成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农村政策目标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供销合作社的发展不能改变为农服务的本质属性,必须走综合性合作的发展道路,才能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完成历史赋予的新的时代重任。

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决定》指出,基层供销合作社是供销合作社在县以下直接面向农民的综合性经营服务组织,是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主要载体,也是直接体现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性质和实现为农服务宗旨的基本环节。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与之同时,现代性的入侵也使乡村社会正处于“千年未有之大变”的发展阶段,正在重构中酝酿质变。新形势下加强农业、服务农民、发展农村,迫切需要打造中国特色为农服务的综合性组织,基层供销合作社建设显得尤其重要

一、供销合作社治理改革现状

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围绕供销社改革展开了针对性探讨,其中,代表性话题聚焦三个方面。一是发展历程回溯。例如,供销社百年发展史回顾2、顶层设计与制度变迁探究3、早期领导人供销思想研究4。二是地方经验引介。例如,浙江省、福建省龙岩“三位一体”改革5、助推农民合作事业的地方做法6、农业规模化7、金融服务8 及“村社共建”等地方实践。三是特定服务板块研究。例如,农副产品流通销售与电子商务模式、以供销社生产托管服务论证嵌入性组织何以存在、领办农民专业社中的发展状况分析、金融合作的立论基础和现实依据,等等。鉴于供销社改革是有关道路取向的学术议题,其组织走向研究吸引诸多学者重点关注,主要论点包括:一是合作化。有学者指出,供销社应回归建立伊始的合作状态,供销联社应转化为专业合作社的联合或发展农民合作组织;二是企业化。持该观点的学者强调供销社的市场属性和市场运作逻辑,如逐步撤销;三是个体化。这一观点倡导放弃供销社集体产权与企业化路径,例如,供销社集体资产量化到每一个身份农民及其继承者个人身上,使供销社成为“自由人联合体”;四是混合化。有学者认为,这是一种相对包容的改革策略,例如,改革旧组织(社办企业与基层社公司化)、发展新组织(专业合作社与行业协会)、联系系统外组织(开放办社)的多元思路,或将供销社发展为多种所有形式的组织改革取向。

总体而言,既有研究从不同视角探索了供销社发展的“黑箱”,价值不言而喻,但仍存些许未尽之处。第一,研究视角偏于焦点化,就供销社改革开展政策解读、属性探析、样板再现、发展梳理等针对性研究。聚焦化主题虽有利于实现对某一改革领域的深入阐释,但难以廓清供销社综合改革的全貌。第二,部分研究重于实务探讨,但疏于实践与理论的结合,故事性有余而学理性不足。第三,既有研究存有学术脱节趋向,有远离学术界、特别是乡村治理议题的趋势,供销合作理论严重滞后于实践,针对新时代供销社综合改革路向尚未有理论回应。


二、新发展阶段供销合作社的组织定位

纵观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商品流通变迁史,供销合作社为政府有效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多元的制度选择。因此,没有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供销合作社不可能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快速建立起全国性网络,不可能在短短几年内取代私营商业成为沟通城乡的主渠道,不可能安全渡过20世纪90年代严峻的市场挑战,更不可能在新的历史时期获得综合改革的时间和空间。党和政府的领导是推动供销合作社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作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以及党和政府推动“三农”工作的前沿阵地,供销合作社改革充分体现了国家的政策导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70余年的发展历程中,供销合作社始终是党和政府组织动员和服务群众的重要抓手,在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保障城乡商品流通、服务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政府治理视角来看,计划经济政府管制下的供销合作社,作为单一的商品流通渠道,全国层面实 行统一的管理模式,各级政府对供销合作社职能定位认识基本一致。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监管主体更加属地化,各级政府治理目标的不同给供销合作社的职能定位带来较大影响。近年来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政策导向更多倾向于为农服务的渗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与同级涉农主管部门的沟通协作。综合改革强化了地方政府对供销合作社的认知,但是由于市县层面供销合作社普遍式微,层级内职能部门间对供销合作社定位并无共识。区域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差异性、职能定位和功能作用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部门职能划分不清等问题。因此,各级政府需要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间的治理结构,把供销合作社作为“推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更好结合”的有效实现形式,在落实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上,用好供销合作社这一制度工具,将其打造成不同政府部门间“抓得住、用得上”的共享组织载体,将部分政策扶持行为转化为市场化调控手段。

三、新发展阶段供销合作社的治理优化路径

由于不同地区供销合作社的作用和经营服务水平不同,造成了在同样的中央政策驱动下,供销合作社的改革模式和成效迥异9

改革要从经济发展阶段特点确立组织定位,及时调整业务模式以适应功能定位需要。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历史阶段,在持续深化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国有流通企业的作用依然突出10。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国务院部署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促进城乡双向流通和“农民收入、农村消费”双提升,对供销合作社做好县域流通服务提出了新要求。供销合作社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农村市场消费需求,如果要继续在加强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上发挥支撑作用,供销合作社还需充分发挥经营性和公益性功能相结合的组织优势,坚持生产经营服务规模化的导向,利用数字化、现代化的科技手段,积极布局冷链物流等新型基础设施,经营好农批市场等关键流通节点,发挥农村应急物资保障功能,促进商品和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高效配置。1954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成立之日起,就确立了为农业生产和为农民生活服务的方针。计划经济时期,供销合作社在促进城乡物资交流、保障市场供给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极大地满足了农民生产生活需要。改革开放后,供销合作社积极构建农村商品生产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农村现代经营网络,为农产品流通和农民生产生活资料供应提供服务。新时期,国家把为农服务成效作为衡量供销合作社工作的首要标准,供销合作社逐渐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骨干力量、农村现代流通的主导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的带动力量。

供销合作社已成为中国特色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织形式存在的根基在于紧紧依附“三农”,离开“三农”供销合作社的优势就难以真正发挥,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培育壮大供销合作社是农业领域现代治理体系中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具体体现。在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规模化、产业化成为必然趋势。我国农村实行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长久以来农民组织化的问题一直待解,合作社是一个有效的组织载体,承担农业生产中“统的职责”。但是现有的补贴政策导向下,“空壳社”的现象时常发生,使得农民组织化的政策目标有所偏离11 。同时,新型经营主体在组织化的基础上,存在服务规模化的需求,从优化农业和农村资源配置来看,未来的农业生产组织需要具有充分的弹性,能够在不同层次上进行分工协作,“看得见的手”应帮助他们实现这种具有弹性的协作方式12。日韩农协提供了类似的解决方案,即通过中介组织 (农协、农会等)带动的方式推动政策落地。虽然我们无法照搬日韩农协模式,但是供销合作社比较优势就是流通领域的经济合作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应该通过有条件的开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推动生产服务模式、管理体制和经营体系的改革;通过为农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综合性服务,密切市场主体间的利益联结;还要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的流通组织优势,致力于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主体打造成为流通的基础设施,将其纳入城乡要素流动的体系当中,实现农业规模经济和资源效率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牢记为农服务根本宗旨 持续深化综合改革 努力为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N.人民日报,2020-09-2501

  2. 王军、李霖、苑鹏:《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供销合作社百年演进及基本经验》,《学习与探索》,2021 年第10期;黄道新:《供销合作社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

  3. 唐敏、吴本银:《路径依赖、路径替代与基层供销社演进——关于基层供销社制度创新的制度主义分析》,《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5期;汤益诚:《供销合作社改革的顶层设计与政策匹配》,《改革》,2017年第8期。

  4. 李海红:《建国前后张闻天的供销合作社思想探究》,《学术交流》,2013年第7期;李学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邓子恢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思考》,《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6期。

  5. 徐旭初、李艳艳、金建东:《供销社“去内卷化”路径探析 —— 浙江“三位一体”改革之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 年第 3 期;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课题组、张晓山:《“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与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的龙岩探索》,《农村经济》,2021年第7期。

  6. 苑鹏:《供销合作社在推进中国农村合作事业中的作用研究》,《学习与探索》,2020年第5期;潘劲:《供销社系统专业合作社的组建与运作 —— 以河北省武安市为例》,《中国农村经济》,2002年第6期。

  7. 江丽:《农业服务规模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山东省供销社系统为例》,《改革与战略》,2015年第12期。

  8. 王艺华:《农民互助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探析──以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的实践为例》,《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年第6期。

  9. 陈培彬,林家俊,朱朝枝.乡村振兴视角下我国供销社发展路径优化研究[J].农业经济, 202012:118-120

  10. 谢莉娟,王晓东.马克思的流通经济理论及其中国化启示[J].经济研究,20215):20-39.

  11.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研究”课题组.空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形成原因、负面效应与应对策略[J].改革,20194):39-47.

  12. 钟甫宁.从要素配置角度看中国农业经营制度的历史变迁[J].中国农村经济, 20216):1-13